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年一度的都江堰清明放水节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事实上,都江堰放水节已成为一张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量级名片。随着都江堰市旅游产业的不断提档升级,都江堰放水节已经发展成为一场传承历...
客家人祭祀大典什么样?成都东山脚下有真相
4月5日,成都洛带古镇举行客家祭祀大典。 三声肃穆雄浑的钟声之后,司仪引领少男少女入场,每个人盛装打扮,古风庄严……这是客家祭祀仪式的开场。4月5日,在成都东山脚下的,人们从“慎终追远忆先辈 崇德向善...
遗落人间的仙境——四姑娘山
四姑娘山风景区 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四姑娘山镇境内,属青藏高原邛崃山脉,由四座绵延不断的山峰组成,从幺姑娘山(幺妹峰)、三姑娘山、二姑娘山到大姑娘山,其中幺姑娘山海拔6250米,为四川省...
廖伯康冒险入京反映四川实情
廖伯康,1924年出生,重庆人。1943年至1947年中央大学经济系毕业。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重庆、上海等地从事党的秘密革命工作。1962年,在重庆市委办公厅副主任兼共青团重庆市委书记任上,...
四川大学:《锦江》:一本民间刊物的光荣与梦想
《锦江》:一本民间刊物的光荣与梦想 四川大学:《锦江》:一本民间刊物的光荣与梦想 --作者:埂上插秧 1982年1月,冬意已深,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学生--“77级”将在这个冬天离开校园,半年之后,...
四川大学:妈妈六十多年的心愿——找到张秀杰
妈妈六十多年的心愿——找到张秀杰 作者:刘怡明 我母亲张化琛,她的老家是合肥,在祖父代搬迁到巢县(巢湖市)。她的曾祖母是李鸿章堂弟李章启的女儿。 抗日战争时期,我母亲19岁,巢县县城里的年轻人不愿意生...
饥饿年代的饮食文化
饥饿年代的饮食文化 --作者:周孜仁 人生而要吃要喝,这不是文化,是本能。饮食升华而为文化,必然是和社会形态、和时尚、和人际关系以及道德规范之类的东西联系紧密了,不可简单地再用吃东西填肚子来加以...
成都420厂:“三线”之子
“三线”之子 --主笔:黄艾禾 为在外敌来侵之际保留图存与反击的资本,从东北,从沿海,数百万人来到这里,在国家的腹地建立起工业大后方。数十年后,他们融化成为新一批的四川人。 双桥子,位于成都市区的东部...
成都红旗柴油机厂:一个日共党员眼中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
一个日共党员眼中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 --作者:刘柠 1956年3月,一个日本人携眷来到中国,从此一住18载,其间无法回国。夫妇更名改姓,乔装成中国人,以“国家干部”的身份,参加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在史...
成都:锦里读书记
锦里读书记 ---作者:张隆溪 离开成都二十多年了,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那是一个文风很淳厚的地方,而那文风之厚,尤其在艰难之际越发能显出底蕴来。记得上高小和中学的时候,常到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去玩,喜...
成都:“红卫兵绑架李井泉”始末
“红卫兵绑架李井泉”始末 --作者:何蜀 “文化大革命”前期,在上海发生过一起红卫兵跨省绑架高级领导干部的事件。 这里所说的绑架,自然不应从原有的字面意义上去理解。一般所称的绑架,是指绑架者以暴力或欺...
成都:飞行军校的回忆
飞行军校的回忆 --作者:周惠民 谁能想到在四川一九四三年入伍的航校飞行二十三期的飞行员们,到印度、美国飞行结业,一九四六年回国后,在内战中又轰炸又扫射了几年,他们竟然会在一九九O年代在北京聚会?新华...
成都:“少年中国”之少年
“少年中国”之少年 --主笔: 丁三 1941年冬天,在成都东郊沙河堡镇,一场小小的葬礼进行着。正值战乱,墓地边只站立着寥寥几个身影,在他们的注视下,作家李劼人将一个骨灰盒放进墓穴,随即覆盖上泥土。他...
成都:客家上坟记
客家上坟记 -----作者:周孜仁 一 对于城里长大、终日耽游于古老小院低矮屋檐下的孩子,到远郊去为祖宗上坟,无疑是一年中间难得的乐事。 上坟一般在冬春两季。冬季是“冬至”前后。十二月,成都平...
成都:我和父亲
我和父亲 --作者:周孜仁 直到几十年后,我才感觉我有勇气来回忆自己的父亲了,并且对多年来我们之间模糊不清的关系作出评价。 我曾经那么怕过他、怨过他、又那么同情过他、可怜过他。1973年那个寒冷的冬夜...
成都:二哥:折腾与被折腾的荒诞人生--动荡世纪一位普通中国人的生命祭奠
二哥:折腾与被折腾的荒诞人生 --动荡世纪一位普通中国人的生命祭奠作者:周孜仁一 这个世界也许对他已经厌倦,实在不想再收留:还不满五十吧,他就匆匆忙忙死了。我的乡下堂姐在她家门前仄逼的院坝上挪了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