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左2)在校学习时与同学合影。(1912年)
著名教育家、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吴玉章(前排右3)1923年与师生合影。
20世纪20年代四川党团组织创始人(左1为吴玉章,右1为杨闇公)。
100年前的老四川大学是四川“新文化”先锋人物聚集地
成都历来是四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更成为了新文化、新思潮和革命运 动 的 重 要 基地。老四川大学涌现了吴虞这样在全国有影响的“思想界的清道夫”和“只手打倒孔 家 店 的 老 英雄”,创办过被史学界公认为在传播新思潮方面与《每周评论》《星期评论》和《湘江评论》齐名的《星期日》周刊。
四川大学档案馆馆长兼校史办公室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党跃武,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直言:“作为巴蜀人文荟萃之地,四川大学(包括当时的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四川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四川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四川公立外国语专门学校、四川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四川公立国学专门学校以及华西协合大学)在新文化运动中,吸纳新派人物,传播先进思想,推进现代科学,注重实业教育,培养新式人才,是时代的弄潮儿和‘急先锋’。”
先锋人物聚集地
作为全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当时的四川大学既是四川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也是新旧思潮激烈交锋的主战场。吴玉章、张澜、任鸿隽等曾任校长,童第周、周太玄、刘承钊、冯友兰、朱光潜、李劼人、吴宓、魏时珍、恽代英、王右木等曾在川大传道授业,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共和国主席杨尚昆、文坛巨匠郭沫若和巴金、一代英烈江竹筠(江姐)和毛英才等曾在川大求学。
新文化运动时期,四川大学颇为有名的先锋人物当属被称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和“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吴虞。“他同时任教于四川公立法政、外国语和国学专门学校等校,尤重封建宗法制度批判,与校内外封建顽固派直接对垒,即使被逐出教育界也不退缩,提出了‘吃人的礼教’、‘国家之盛衰,关乎学校之兴废’等口号。”党跃武直言:
“吴虞的社会影响为社会和青年公认,尤得陈独秀和胡适等新派所推崇,亦为四川的前清遗老们所不齿。当然,吴虞不仅有其思维局限性,也有自身的致命缺陷,逐渐落伍于社会。”
差不多同时期的杰出人物,是四川地区马克思主义先驱王右木。他曾任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和四川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教员,1920年在学校成立“马克思主义读书会”,使学校成为“进步势力的大本营”。
推行“自学辅导主义”
除反封建主义和共产主义外,其时的另一重要思潮是无政府主义,四川公立外国语专门学校学生巴金(李芾甘)和吴先忧等都曾是积极分子。巴金还曾提出“只要是新的、进步的东西我都爱,落后的旧的东西我都恨”等口号。
在人才培养中,学校要求学生学习第二外语,推行“自学辅导主义”,切实加强实践教学,严格实行淘汰制,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里,汇集了一大批海外归来的优秀才俊和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外籍教师。他们采用国外新教材,组织书报社,购买新报刊,开设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方面的新课程,让“外遭社会之陷害,内被尊长之毒螯”的青年学生受到极大的振奋。
“同时,在这里,尤其是在四川公立国学专门学校,也有一大批饱读诗书、皓首穷经的所谓“硕学鸿儒”。他们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在校内外鼓吹尊孔读经,指斥新派人物,阻挠新思想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新文化运动在四川的迅速勃兴。”党跃武说,而作为今日四川大学组成的当时的华西协合大学,是外国教会组织创办的“五洋学堂”,在办医办学中力促中西文化的交融,让身居内陆的四川青年能‘睁开眼睛更好地看世界’。华西协合大学的西式教育乃至师生的西式生活无疑又对四川新文化运动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创建进步刊物
在中国20世纪初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四川大学师生于1919年前后相继创办了《星期日》《四川学生潮》、《威克烈》《半月报》《直觉》等数十种报刊,在四川首倡民主与科学精神。其中《星期日》成为“五四”时期中国最著名的刊物之一,与北京的《每周评论》和湖南的《湘江评论》齐名,使四川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和民主爱国运动在四川的策源地。
1922年2月王右木创建了《人声》报,这也是四川地区共产主义党团组织创建的重要舆论工具。之所以将刊名定为《人声》,用王右木的话来说,这个刊物“应鼓动人民起来大声疾呼,提出人民的意愿和要求,也就是说使这个刊物能代表人民的呼声。”
党跃武透露,目前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四川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四川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四川公立国学专门学校”档案495卷,其中相当部分涉及有关内容。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中有部分当时的书刊等出版物。
华西都市报记者 荀超四川大学档案馆供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