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老茶客颇有“民国范儿”。
可以在茶馆外面剃个头,六元钱。
这样拍,接地气。
茶馆里的“红色记忆”。
越看越觉得店小二在“作秀”。
这种怀旧不是装出来的。
修理竹椅子的师傅。
热气腾腾的“老虎灶”。
时尚族也来讨一杯茶吃。
在双流县彭镇,有一家“老得掉牙”而味道古朴的观音阁茶馆。
老茶馆所处的街道,还保留着民国时期风貌。据说其原址是一座观音庙。百多年前,彭镇被一场火灾化为灰烬,唯此宅幸存。百姓便说,这是因为观音菩萨用脚护着的,故取名观音阁。
跨进茶馆的木门槛,脚下是一条“千脚泥”铺就的通道。这千脚泥就是脚底板带来的泥土,粘在地面,日积月累,结成的土层。这道“千脚泥”竟然如此之厚,如此之长,并且形成奇妙的花纹,岁月的鬼斧神工令人惊叹。它的存在,足以说明茶馆之老、土、不讲究和来往的人之多。这是无数双脚的杰作,这些脚有的还在人世间的某条路上走着,有的已经走向坟墓。
房子是木架穿榫结构的青瓦房。室内也就一百来平方,有些昏暗;中间却较明亮,是亮瓦透下来的天光。墙壁破败不堪,却未加修整,处处墙泥脱落,露出里面的竹篱笆。
四面墙上都写着毛时代的标语口号和毛主席语录,画着主席像,那清一色的血红依然夺目。
屋中间很大一个长方形水泥台,一头开有“老虎灶”,一头是水池。水池里盛满从深井汲出的地下水,据说用这井水泡茶“甘甜透彻”。台面上摆满早已过时的铜壶、水瓶、茶具。座椅摆放随意无章,那本是青竹做的椅子,已被磨得油光锃亮,变成了金黄色甚至枣红色。
午后,陆续而来的茶客坐满茶座,个个显出一派悠闲任性,大大咧咧,唯我独尊的样子。有的只穿件背心,有的干脆打着赤膊。
茶客以老者居多,或围成一圈津津有味地摆龙门阵,或十分较劲地打长牌,或半躺在竹椅上发呆,或端着根长烟杆漫不经心地抽叶子烟。据说有的老茶客一辈子都在这里喝茶,当地老人的余生主要是在这里打发的。老人去世了,后代还要来茶馆请一杯茶为其送终殉葬。
也有不少年轻人前来,甚至有小孩、时尚美女、外地人、外国人。他们用手机拍照,用这里的WiFi上网,也显得兴味盎然。经常光着上半身的小二,用当地话很随便地跟客人打招呼,讲荤段子,一趟一趟地掺茶送水,在腾腾的蒸汽和乱哄哄的人群之间忙碌而快活着。若遇到美女摄友,小二就格外来劲,也格外可爱。
有不少摄影发烧友来这里拍照,只要不用闪光灯,对所有的物与人可以随便拍,老者们都很配合,似乎以此为荣。拍照的客人每杯茶收费十元,本地老人收费一元。
茶馆里不仅可以喝茶,还有当地土烧酒和各色泡酒可以喝。若要下酒菜,只需喊一声,隔壁苍蝇馆子就把地道的农家川菜端过来了。街上的居民只要听说是来老茶馆喝茶的,也允许你把车子停在他家门口。百年老茶馆,真有点唯我独尊的气场。
到黄昏,茶客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一金发洋妞和一位半躺在竹椅上的老者。他们各占茶馆一角,一个依然在玩手机,一个照旧呆呆地陷入沉思。夕阳透过残破的木格窗户,给他们镀上一层金辉,仿佛要把这一对鲜明对比塑造在这里。而墙上的主席像似乎一如既往地在向他们招手,并永恒地微笑着。
毫无疑问,观音阁茶馆也藏着一种美,甚至何尝不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的体现。滚滚红尘中的人们,总有一天会厌倦的,会老的,而回归这样的安静之地,应是个不错的选择。 黄福泉/文 李贵平/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