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一座历史非常悠久的城市,也是两千多年来城址未有改动的城市,这是极其罕见的。成都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今天依然没有定论,因为历史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资料。
但广为认知的是,成都一词取自于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前367年)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华阳)迁往成都,构筑城池。从此,成都就成了古蜀国的都城,这即为成都之滥觞。但也有人说,成都在开明九世迁都之前就已经较为繁华,开明九世就是看重这一点才迁都成都。
古蜀王国,一直奉商周为正统,也响应商周的号召。但是古蜀国又是与商周相对独立发展的另一个文明,它不是商周的方国。甲骨文中记录了很多有关于蜀的文字,对蜀的记载从没有出现“方“一字,更说明了古蜀国不是商的臣属国,而是有一定联系的两个独立的国家。在后来的周灭商的过程中,蜀也是周的同盟国之一。

在开明九世时期,古蜀国的人口数量还比较少。特别是川中丘陵地区,很多地方还没有人烟。现在川中丘陵地区出现的古墓非常少,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开明九世不断营造成都,修建新的城池,建立新的防卫体系,规划新的平民住所。成都开始走上了她的正式发展道路。而成都金沙遗址的发掘,更说明了成都早已经是古蜀国的政治中心。
古蜀国的战争非常少,只是和巴国有一定的战争,但是都不大。所以古蜀国较为富裕,而且物资丰富,人民生活稳定。而且那个时候,外界对古蜀国也知之甚少。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秦惠王时期。
秦惠王时期,秦国出现了司马错和张仪两个人才。这时出现了争论,张仪主张打韩国,以要挟天子;而司马错主张打蜀国,觉得是天赐良机。因为当时蜀国出现内乱,苴国叛蜀,而且勾结巴国,蜀王一怒之下便攻打巴和苴,这个时候苴和巴便向秦国求救。
可能这个时候,秦国几乎所有人都不认为会去攻打蜀国,因为蜀国一直和他们相安无事,而且对于他们来说,蜀国就像世外一般的存在。对于蜀国来说,他们也不会想到秦国会去打他们。因为古蜀国一直和中原王朝相处甚好,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大的矛盾,只是在南郑地区彼此有领土争端。

当蜀王率领军队攻打巴和苴的军队的时候,秦国的军队也来了。在多方夹击下,蜀王在今天的彭州地区战败,而且被杀死砍头。蜀相也战死沙场。没有深谋远虑的蜀王,连退却的机会都没有,就这样被打败了。司马错带领军队来到了成都,是否夺取了蜀国的珍宝不得而知,因为史书上没有记载。而今天发掘了那些文物说明,在秦灭古蜀国的时候,似乎没有获得这些宝物,如果获得了,肯定会有所记述。很有可能在最后关头,这些文物被埋起来了。
司马错打败古蜀国后,又经历了数次的平叛,方才将蜀地平稳下来。在治理成都的过程之中,司马错也极为用心。因为作为古蜀王的都城,成都其实还赶不上中原都市的繁华,城市的规划也没有做好。所以司马错重新规划成都,使成都具有中原都市的气派。
秦张仪、司马错在成都筑太城即今府南城;次年,张仪又在太城以西筑少城即府西城。他们在治理成都上也是下了很多功夫的。因为蜀地物产富饶,必须好好经营。而且秦国得到蜀国后,自信心特别的膨胀,开始看不起天下之国,这也加快了秦统一天下的步伐。

历史资料记载,“惠王二十七年,仪与若城成都,周回二十里,高七丈;……成都县本治赤里街,若徙置少城内。营广府舍,置盐、铁、市官并长丞;修整里阓,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
从这段史料中看,他们一切依照咸阳的模式建设成都,将成都建设成为当时的大都市。而且秦国也开始从秦地移民,从这个时候开始,大量移民便开始进入蜀地。这也是四川历史上第一次大移民。古蜀国的原住民早已经淹没在移民之中。
今天的成都天府广场,以前称为“皇城坝”,其实称为皇城坝,更能体现其历史的遗存。在天府广场旁边,这里就是古蜀国皇城所在。后来的那些蜀王、蜀侯们,都住扎在今天府广场附近。所以天府广场一直是成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从古蜀王开明九世筑城之发轫,到司马错之扩城,成都一直在向外扩展着。各区域也有自己独特的功能。比如打铁的街道、卖布的街道、买卖牲口的街道等等,都各自分区,规划得井井有条。
而成都地区一马平川,经常遭遇洪水的侵袭,岷江洪水自上而下,特别湍急。当时成都平原上有很多小河流,岷江水就会顺着那些小河流流遍成都平原。遇到洪水季节,成都很多地区都会被淹。而且,那个时候,成都平原非常的湿润,还有很多的沼泽。所以对民众的安全构成了较大的威胁,也不利于成都这座城市的发展。秦国后来派李冰到成都治水,才解决了水患的问题。天下文明的都江堰工程,至今依旧在发展着它的作用。当然,经过数千年的排水和劳作,成都平原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
今天,成都依旧在向外扩张着,她的脚步一直停不下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