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经寺位于成都市东部龙泉山东麓,位置比较偏僻,在川西香客当中有较高的知名度。据成都市档案馆,成都市宗教事务处(60)市佛字第004号文,1960年1月19日,卷宗138号第28卷298页:石经寺为川西著名五大丛林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是石经寺的朝山会了,“朝肉身,赏石经”是众多香客的心愿。
石经寺俯瞰图
石经寺所在的行政区域在民国时期属简阳县贾家区久隆乡,但朝山的香客以成都来的为主,也包括部分四川省内外的。朝山会会期是每年冬月十四开山门,到第二年三月初三关山门。所谓开山门就是拉开祖师洞内的一道纱,让祖师肉身清楚地展现出来,关山门则相反。香会期间 “上下七重大殿皆为香火所笼罩,香烟直冲霄汉,十里外亦可望见”。冬月十四祖师菩萨(即楚山和尚)诞辰是正期,来还愿的人最为热闹。从这开始的冬月被称作小香会。期间成都到简阳的老东大路上经常锣鼓开道,有送匾的、送袍的、送锦旗的、送鞭炮的、送钱的、送灯油和香蜡纸钱的,年年总是数千人的规模。
走在最前面的是给祖师菩萨穿金的香客。那是香客请穿金匠将一层极薄的金箔给菩萨装裱上身,技术非常高超。因为几乎每年都有来穿金的,甚至一年几次,所以石经寺的塑像总是给香客“金晃晃”的感觉,尤其是祖师菩萨。据当地人传说,解放后有人偷偷地把祖师身上的金给洗下来,重达3斤多。

不仅沿途有很多揽生意卖小吃和抬筏竿的,解放前夕四川省交通部门也开始介入。文件记载:“简阳县属石经寺为川西名胜。每当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间,蓉垣士女前往游玩者甚众。四川公路局为便利游人起见,特在此期间内,抽调快车及普通班车编作游览专车,规定每日上午八时在牛市口车站搭车开石经寺,午后三时由该寺驶蓉”。商贩所卖的物品中有两个特产是香客们最爱买的:一是在石经寺边出售的“白甘蔗”;二是龙泉驿酱园街永鑫号的酱油。
香客们朝了菩萨之后,大都还想用一顿寺庙的素斋。而寺内只预备了35张桌子,一般开三轮,就是100桌左右,多的时候开六轮。最高纪录的一天共摆了400桌,有3000多人吃饭。那次几乎动员了石经寺所有的佃户来帮忙,将寺庙周围远及茶店和久隆场街上旅店能借的桌子、被子统统借来,在满足吃斋的同时还准备了近1000个住宿铺位,其中200多个是平时的正式床铺,更多是临时铺上稻草的通铺和地铺。晚上分三批睡,第一批睡到亥时(约23点),被叫起来烧子时香;再安顿第二批睡下,到丑时(约凌晨3点),被叫起来烧晨香,再安排第三批去睡,所以最多住宿的人也有近3000人。
石经寺的签灵是出了名的,来朝山的香客大都要求签,而石经寺求签打卦确实很有学问。签有14问:寿缘、求财、家财、问病、婚姻、求子、功名、风水、行人、官事(司)、六畜、问耕、迁移、失物,求签时僧人首先要问你来求什么。目的明确后,香客再在神像前祷告,虔诚地拿签筒摇签。每个签筒里的签片又有64个号,摇出号码后,再请打卦童子打卦,打卦童子的口决是:阴卦高、阳卦矮,要打圣卦横(四川话读“环”)起甩。要打出对应的卦才算数,若是其它卦就要重新求过。在打卦的过程中香客通常要给打卦童子一点小费。
香客拿着打了圣卦的签号去找签房的师傅,给了签费后,他们根据香客问的门类及签号在896个格子里找出一张对应的签文,让香客自己理解或找人解签,若是好签,还要给祖师上灯油钱。
现在许多民国时期参加过朝山会的人,虽然只说得出其中的点滴片段,但对整个朝山的过程都留下了永生难灭的印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