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一词源于清初广东粤西人对惠、潮、嘉移民(当时已是粤东本地人)的称呼。
古代客家先民的历史开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历经西晋永嘉之乱、东晋五胡乱华,唐末黄巢之乱,宋室南渡,中原汉族大举南迁,陆续迁入南方各省,经过千年演化,最迟在南宋已逐渐形成一支具有独特方言、风俗习惯及文化形态的汉族民系。

福建客家土楼

东山客家
绘者/成都市锦城小学钟勤勤 指导老师/邵红清
地理学上,成都海拔490余公尺,东山磨盘山586公尺,龙潭寺522公尺,莲花堰509公尺,塔子山501公尺,杨柳店514公尺,凉风顶543公尺,高店子533公尺,它们自北向南形成了一条丘陵线,将成都平原与东山隔开。因此,所谓东山,其实是成都以东的一片丘陵地带。
而自清代以来,东山成为客家居住区,成都人便用东山借指客家人,东山又逐渐成为一个文化概念。东山地处成都、华阳、新都、金堂、简阳之间,包括洛带、十陵、义和、同安等25个乡镇。

洛带古镇
洛带镇是全国首批重点小城镇、省级著名历史文化名镇、中国西部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客家古镇。旧时简阳与成都的货运,大多经沱江而下,经金堂五凤溪到成都,客家人素来有重贾的传统,瞅准商机,将商路引入了东山,这条商路的中心,便是古镇洛带。
洛带虽地处丘陵,旧时交通却颇为顺畅:商贾从洛带古街下场口而下,经石灵寺、赖家店、多宝寺、跳蹬河到东大街、椒子街,便能直通成都;从上场口老街而下,经三道财神、清灵寺、万兴场,可至五凤溪,全长25公里;而从清灵寺经万兴场、止马店、周家场、养马河到石桥铺,一路便走到了东大路。如此一来,洛带便成了简阳至成都这条贸易通道的中转站,内江的糖、资阳的酒、烟、五凤溪的盐、油,成都的粮食、油料等物资,络绎不绝,都是经由洛带而往来,这才有了“运不完的五凤溪,搬不空的镇子场(洛带),装不满的成都府”。

洛带的土楼博物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