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等人题咏后,琴台名声远播,成了人们凭吊的胜地。历宋、元、明、清四朝,琴台的传说经久不衰,琴台的故址也为数不少,其中成都西郊五里铺的琴台遗址从明代一直传到清代中叶。
直到本世纪60年代,王建墓西侧的农田中出土了一通石碑:“清故候选县丞朱君墓志铭”,铭文记载说:“光绪十六年五月望日遘疾,遂卒,春秋五十有三。君妻沈孺人,无子。以兄子光烈兼祧为后。十九年四月二十六日,光烈葬君于成都之西司马相如琴台之侧。”由此可以肯定,至迟在清代光绪年间,王建墓就已被附会为司马相如的琴台了。直到1942年发掘时才确知是王建的陵墓。
王建(公元847~918年),字光图,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阳西北)人,生逢乱世仍适得其所。唐末战乱时随唐僖宗逃亡到四川,因保护僖宗有功,从一个神策军小卒升至利州(今四川广元)刺史;唐昭宗时期任剑南四川节度使, 后被昭宗封为蜀王。公元907年唐朝灭亡,王建遂占据成都称帝,国号大蜀,历史上称前蜀,定都成都。王建比较注意招揽人才,劝课农桑,为西蜀的安定富裕和文化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公元918年,王建病逝,葬永陵,俗称王建墓。
王建墓冢封土为圆形,高15米,直径80余米。墓室由14道石券构成,分前、中、后三室,室与室之间有木门间隔。王建的棺木置于中室棺床上。棺床的东、西、南三面石壁上刻有乐伎24人,分别演奏琵琶、筝、鼓、笙、钹、箜篌等乐器,人物造型优美,神态逼真,是目前全国发掘出唯一完整的唐朝宫廷乐队形象,对研究唐及五代时期宫廷乐队的建制、音乐史、乐器史等都有很高价值。后室的御床上安放有一尊石刻王建坐像。造像头戴幞头,身着帝王服,腰系玉带,神态安详。王建墓虽被盗过,但墓室内仍出土有玉带、哀册、谥册、谥宝,各种银器及铁猪、铁牛等。这些文物对研究唐及五代时期的建筑、音乐、舞蹈、服饰、朝廷礼制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王建墓模型
永陵的地宫位于地表,这是我们迄今所知中国古代帝王陵中唯一在地面建地宫的陵墓,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位于大城市中心区的大型古代帝王陵。
在建筑结构上,永陵的地宫在地面,因而地宫建筑结构独特,使用双心圆券拱结构,这是我国最早使用此技术的大型建筑;地宫的内拱为石结构,采用多重肋状券拱;地宫的外券拱使用特制大型青砖,最大的青砖长达69厘米,宽44厘米,厚18厘米,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地面建筑用砖;永陵地宫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和稳定性,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王建石雕像
在出土文物方面,置于地宫后室的王建石雕像,是现存唯一一尊中国古代皇帝的真容雕像;地宫中的石质油缸,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大型墓葬中最早和唯一放置于墓主人头端的大型长明灯具;王建的玉质谥宝,其钮作兔头龙身造型,是古代皇帝印玺中造型最奇特,唯一将本人生肖属相与龙的形象融为一体的印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