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锦江区内的安顺廊桥原名长虹桥,创建年月无考,由华阳县令安洪德在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修,并题写桥额“长虹桥”。
安顺桥横卧南河上,桥长二十丈,宽一丈,桥身是高两层的木桥,造型典雅。桥身中间的两米宽通道,专供推油、盐、柴、米的鸡公车和担挑子的行走。左右两旁是人行道,窄小的人行道摆满了地摊,有卖针线的、测字算命的、看相取痣的、卖膏药的、打火罐的……桥头上,有卖凉粉的、卖锅魁的、卖豆花的、卖油煎饼的、卖肥肠粉的……
安顺桥下,河水轰鸣,雪浪疾奔,水珠飞溅,府河、南河在合江亭前交汇,部分河水回流向安顺桥,因此,安顺桥旁常有鱼儿游荡,垂钓者悠悠闲闲,搬罾者忙忙碌碌,都时有收获。
安顺桥不仅造形典雅,而且十分坚固,清代和民国年间的几次大洪水,安顺桥都巍然屹立。1947年,成都出现了特大洪灾,安顺桥终于被洪水冲垮。解放后,在太平上街东头北口,另建新桥,砌石为墩,横木为桥,桥身仅只一层,不再覆屋,只供人行走,安顺桥再也没有往日古朴典雅的摸样了。
上世纪40年代初的廊桥
为了适应城市日益发展的需要。1978年10月在十二北街处新建一座大桥,被称之为新安顺桥,又名十二街桥。1981年7月13日,大桥被特大洪水冲毁。1982年重建此桥,次年3月竣工,桥面净宽16米,车道宽10米,两边人行道各宽3米,桥长为50米。
1996年,整治府南河,因老安顺桥供流水的桥洞过小,桥墩又多,很不利泄洪,再加上桥面过低、过窄,且破烂不堪,故于1996年初予以拆除。1997年,成都地名委员会发布公告,将新安顺桥命名为“兴安桥”,老安顺桥命名为“安顺廊桥”。
府南河工程指挥部于1996年3月委托市政工程设计院重新设计一座集府、南河历史、文化、商贸、行人等功能的景观桥,以丰富府南河的历史文化,扩展府南河综合整治的丰硕成果。
走上安顺廊桥北面石阶,仿古牌坊的楹柱上是成都市民刘行知先生所撰楹联:
双水合流紫气东来景存天府;
一桥卓立大江东去名在中华。
随着石阶往上走,安顺廊桥南入口处,是雕刻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游历中国的线路图雕塑。左面上方雕刻有马可·波罗头像,下刻有他生卒年(公元1254——1374年),还介绍了他游历成都时的见闻。
安廊作市裕民再续二江图画;
顺水放舟观景重光三蜀文明。
安顺廊桥 图源:视觉中国
夜幕低垂,华灯初上,安顺廊桥犹如一颗璀璨的夜明珠,镶嵌在府南河金色的玉带上,给人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