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央电视台在播放三线厂的一些采访视频,勾起了我的回忆,去年带家人回了一次儿时住过的地方,感触颇深,想写些什么又一直未落到实处。今日2018.02.25大年初十阳光明媚,骑着小摩托带着儿子又去了一次。大家收拾好心情跟着我的镜头再一起回忆回忆吧,匆匆那年。。。。。。
依据毛泽东他老人家对于三线建设的总构想和建设方针。要"大分散、小集中"要"依山傍水扎大营"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条件确定建设项目。要使三线建设的企业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远离大中城市,分散布点做到即使在打核战争的情况下,也打不烂、炸不垮能继续坚持生产和科研支援前线。 1964-1969年提交计划和在西南三省选址,1970年由北京(761厂)广播器材厂支援和包建,国营成都630厂诞生,又名国营成都电视设备厂,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那个年代,对外书信来往又称为四川成都双流籍田103信箱1975年验收投产。1990年从双流籍田镇回水乡旧址陆续搬迁到成都二环路永丰立交桥外,属国家二级高新技术企业。2005年12月破产拍卖。办公和厂区以拍卖给现三十所地址,家属居住楼在对面。
在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那个年代,籍田镇有两个三线厂,分别是:103信箱401信箱。103信箱(当地人喊103信箱为103厂)630厂、成都电视设备厂,1990搬迁到成都高新区。401信箱(当地人喊401信箱为401厂)4431厂、成都星光电工总厂,1999搬迁到成都龙泉驿。

103厂子弟校,一楼全部是教师办公室,二楼是3-6年级教室,那时娃儿不多,一个班就10-20个娃儿

标语,在那个年代就是企业文化,而且都信这个,说了算定了干

冰棍儿旁边就是到公园的路
.jpg)
厂区游泳池,现已杂草丛生,仿佛还能看见比我们大的娃儿或者家长双手合十栽密头儿(扎猛子)

厂总务科大楼,旁边有个小商店,柴米油盐酱醋茶都可以在里面买到

车队对面的一座小山包,我记得叫桃花山,那段时间正好演83版射雕英雄传

从破败的窗户望进去,许多那个时候的明星都在手绘墙报上面,刘胡兰、雷锋等等

到公园的第二道门,小伙伴们捉迷藏的一个好地方
.jpg)
国营成都电视设备厂(103厂)

家属楼一隅,我小伙伴就住里面,据说当时要双职工厂里面才能分配住房,而且要参考工龄和进厂的厂龄,差一点都不能由自己的意愿来选择楼层和朝向

教室就只有这么大,仿佛记得只有三四排的样子,每排三张桌子,一张桌子配一条马凳,要是同桌起来不打声招呼,坐另一头的小伙伴肯定要座翘起来

每次课间休息,我们就这样望着楼下活动的大哥哥大姐姐。有丢沙包、踢毽子、跳橡皮筋、打乒乓球的,很是羡慕

听父母说,这栋房子是教育科的教育大楼,主要是对厂里面职工的夜大和职业方面的进修

通往电影院的一条路

锈蚀的铁门已经被植物爬满了

游泳池入口标语:小孩游泳大人看管,人身安全自行负责

右拐的红花石梯步,承载了许多我们放学休憩的身影

在记忆中山上的路都是低矮的灌木丛,而今已是参天大树了,到处杂草丛生,一副荒凉的景象

这个楼梯后面有块黄泥地,那可是我们小伙伴的宝地,课间弹玻璃弹珠和弹乒乒球还有扇洋画的绝佳之地

这么多年,黑板报居然还在,每个小伙伴的表现都在上面一目了然

这么多年,黑板报居然还在,每个小伙伴的表现都在上面一目了然1

这是礼堂,厂里面有各大庆祝和表演的时候都在里面,我们参加六一儿童节都在里面表演过节目,打点腮红,杵个五梅花儿,擦点红嘴皮,想起来都好笑

这是我曾经从出生到搬迁至成都前一直住的宿舍,一室一厅,厕所在大门外面过道,四户两所。
。最期待的就是和父亲一起端个搪瓷面盆,拿张毛巾,里面还摆放一一块芙蓉肥皂或者上海药皂.jpg)
职工洗澡堂,当年最神秘的地方,常年楼房上面烟雾缭绕(水蒸气)。最期待的就是和父亲一起端个搪瓷面盆,拿张毛巾,里面还摆放一一块芙蓉肥皂或者上海药皂

这是一二年级的小朋友的教室,厂里面考虑太小了,免得爬楼梯出安全事故,就全部安排在操场旁边。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标语历历在目
2021年3月6日 06:03 1F
谢谢作者的伏笔,让人了解当年的历史
2021年4月12日 08:44 2F
好想去拍照,导航咋走呢?
2021年12月12日 01:10 3F
我觉得你记错了。教学楼一楼是油印室,办公室和1-2年级教室。操场旁边那排是音乐室,图书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