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润华,原名德荣,字天正,长寿县人,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生。父亲傅志清早年赴日本留学,在日期间,曾参加过春柳剧社,热心新剧(话剧)。幼年的傅润华在六七岁时就参加了新剧演出,并接触到杂技艺术。
傅润华自幼受过良好的正规教育,会英语和日语。他就读于成都大学期间,深得其师吴芳吉器重,他助吴整理出版《白屋吴生诗稿》。成都大学停办后,傅润华转学于北京大学文学系。毕业后,他在成都、重庆的几所中学教书,后又在重庆《国民公报》作编辑工作,编著出版过《女诗人薛涛》。
《白屋吴先生诗稿》
傅润华虽曾参加过中国青年党,但他对政治兴趣不浓,他最感兴趣的是魔术。他进入魔术界并非为了生计,而是由于强烈的兴趣爱好,从业余而专业。魔术这门“保密性艺术”对他富有强烈的吸引力。他对中国传统的幻术“九连环”兴趣极浓,早从9岁起便钻研魔术,到大学毕业前他已遍访四川、浙江和上梅的魔术师张敬福、莫悟奇、张慧冲等名家,并与他们结下了友谊。后来,他在重庆《国民公报》工作之余,常研究大量的外国魔术书籍。他的大学学历使他能对中外魔术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源于生活的魔术,是人们对幻想的特殊反映,而这种反映在现代必须凭借科学原理才能突破创新。中国传统的魔术只有与声、光、电、化(学)紧相连,才能发扬光大。他在研究书本的同时,不断实践,常常利用家庭宴会和学校晚会作业余表演。
1943年,傅润华组织了中国环球幻术学社,将妻子曾庆薄的妆奁—一幢房产卖去,全部作为建立中国环球幻术学社的资金,该社社址在重庆四德村,演出在扬子江舞厅。一面对外公演,一面招收学生培养新人。后迁至成都,社址在守经街,演出在新又新大戏院。
正在表演魔术的傅润华
傅润华的魔术长于“手采”,他演出的“手采”节目稳、准、快,心手相应,出神人化,引人入胜。仅扑克一样,能在掌上变100多种戏法。他演出的节目大都紧扣时代脉搏,在抗日战争时期演出多与抗战紧密关联,如《枪毙汉奸》《腰斩土肥原》,把幻术的变化与“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以及万众一心抗日斗争紧密联系起来。其胞弟傅天奇(即傅德雍)受其影响,终身从事魔术事业。抗战胜利后,兄弟二人合编《中国八年抗战大画史》,1946年在香港出版。为编此画册,他们俩人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收集了平型关战役等资料,该画册全面地反映了八年抗战。
日军枪杀南京僧侣,选自《中国八年抗战大画史》。
建国后,傅润华任新中国幻术歌舞团、天正幻术创研实验社主任,在重庆大众艺园演出。他还被选为重庆市人民代表。1953年,傅润华受上海魔术团聘请任该团总导演。他把积累的10多箱宝贵服装、道具全转让给上海魔术团。他在该团工作10多年,为丰富上演节目,提高艺术质量,培养新生力量作了大量的工作。
傅润华还从事魔术研究,建国前编撰出版有《群众魔术》《中国民间戏法》等专著。建国后他自学俄文,精通了四国语言。晚年立志要完成两部专著:《中国魔术史》《中国杂技史》。收集了不少资料后,他已在上海写出部分初稿。1975年,他不幸病逝于上海,由其女傅起凤将《中国魔术史》整理完稿交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2021年5月26日 16:52 1F
很开心看到您的这篇文章,并想向您咨询与请教。我是美院学设计的学生,您写的傅润华是一个魔术大家,我对于他的胞弟傅天奇(傅德雍)十分感兴趣。民国时期傅德雍出版过很多美术字、幻术的书籍,但目前并没有他的一些详细资料。很冒昧想向您讨教,有没有他的资料生平?597532897,这是我的qq号,期待您的解答。非常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