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昶(919--965)初名仁赞,表字保元。祖籍邢州龙岗(河北邢台沙河孟石岗),出生晋阳城(山西太原)。五代后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后蜀末代皇帝。
孟昶
其父孟知祥在位时,任两川节度行军司马。孟知祥病时,由其监国。即位初年,励精图治,衣着朴素,兴修水利,注重农桑,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孟昶好打球走马,又为方士房中之术,多采良家子以充后宫。枢密副使韩保贞切谏,孟昶大悟,即日出之,赐保贞金数斤。
947年,原属后晋的秦(今甘肃省秦安县)、成(今甘肃省成县),阶(今甘肃省成县西)三州前来归附,他又派兵攻占凤州(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国势强盛,将北线疆土扩张到长安,加尊号“睿文英武仁圣明孝皇帝”。但是在位后期,沉湎酒色,不思国政,生活荒淫,奢侈无度,连夜壶都用珍宝制成,称为七宝溺器。朝政十分腐败。
孟昶是个非常懂得享乐的人,他广征蜀地美女以充后宫,妃嫔之外另有十二等级,其中最宠爱的是“花蕊夫人”费贵妃。孟昶天天颠倒在宫女队里,每逢宴余歌后,略有闲暇,便同着花蕊夫人,将后宫侍丽召至御前,亲自点选,拣选身材婀娜、姿容俊秀的,加封位号,轮流进御,其品秩比于公卿士大夫,每月香粉之资,皆由内监专司,谓之月头。到支给俸金之时,孟昶亲自监视,宫人竟有数千之多,唱名发给,每人于御床之前走将过去,亲手领取,名为支给买花钱。
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最爱牡丹花和红栀子花,于是孟昶命官民人家大量种植牡丹,并说:洛阳牡丹甲天下,今后必使成都牡丹甲洛阳。不惜派人前往各地选购优良品种,在宫中开辟“牡丹苑”,孟昶除与花蕊夫人日夜盘桓花下之外,更召集群臣,开筵大赏牡丹。那红栀子花据说是道士申天师所献,只有种子两粒,开起花来,其色斑红,其瓣六出,清香袭人。由于难得,便有人模仿那花的样式画在团扇上,竟相习成风。豪家子弟们将栀子花绣在衣服上面,到处游行。妇女把绢素鹅毛裁剪出来,做着红栀子花,插在鬓上,作为装饰,成为当时的风尚。后主又下令沿成都城墙上,尽种芙蓉。秋天芙蓉盛开,远近四十里,一片锦绣,史称成都称“蓉城”即由此而来。
牡丹花
后蜀广政三十年(965年),宋师在大将王全斌的指挥下以两路伐后蜀,蜀军与宋军在剑门关外进行一场大战,蜀军全军覆灭,后蜀精兵被全歼,灭亡之势已不可免了。宋军包围成都府,孟昶投降,后蜀灭亡。孟昶被俘后被封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秦国公,居住在汴京。
孟昶爱好文艺辞赋,大力兴学,命宰相毋昭裔于广政十四年(951),刻刊儒家经典《论语》《孝经》等十经于石壁,立于成都石经堂,史称“广政石经”“孟蜀石经”。经文以开成石经亦即“雍都旧本九经”为蓝本,历时八年才刻成,但有注。清代杨守敬曾作过如此评价:“蜀石经经注并刻,宏工巨制,可谓空前绝后。”孟昶好方药,母有病,屡更太医不效,自制方饵进之,遂愈。群臣有疾,亲召诊视,医官钦服。曾令翰林学士韩保升等取《新修本草》并《图经》参校删定,稍增注释,成《蜀本草》(即《重广英公本草》)二十卷,已佚,其佚文收入《证类本草》等。
964年春节,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副春联在对联发展史上留下重要的一页,史家认为是历史上最早的对联。在位曾颁24字《颁箴令》,后宋代皇帝摘录其中四句“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为戒石铭,令郡县刻石立于公座前,警戒官员,不能欺虐养育自己的百姓。
965年,孟昶在汴京逝世(一说被宋太祖毒死),在位31年,终年47岁。葬于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