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学识渊博、德高望重、声震朝野,却在辛亥革命前后退隐成都,成为全国少见的在民国时代仍具政治影响力的耆旧群体。
蜀中五老七贤之一,世称“晚清第一词人”
“五老七贤”之说源于民间,起于民国初年,流风所及,至1949年之前仍有影响。“五老”之数为实,但人员并不固定;“七贤”之数为虚,取魏晋“竹林七贤”之意。人员大致有赵熙、徐炯、方旭、宋育仁、刘咸荥、尹昌龄、陈钟信、曾鉴、曾培、骆成骧、胡骏、文龙、颜楷、衷冀保、林思进等。有学人据零星记载和口碑流传统计,曾被称为“五老七贤”者,竟达24人之多。
“五老七贤”多为博学鸿儒,是清末民初蜀中儒学的代表。当时有“蜀地文风盛汉时”的赞语,这一学术现象就与“五老七贤”的文化承传有极密切的关系。如曾寓居成都的赵熙,以诗、词、书、画、戏五绝名传海内。其词冠绝一时,有“清末第一词人”之誉;其书法被誉为“荣县赵字”,论者称“近百年间罕有与并”;他编写的川剧《情探》,素为民众所喜爱,百年来屡演不衰。其他贤者,既经纶满腹又各有所长,如颜楷的书法、林思进的古典诗词、刘咸荥的联对,皆为一时之绝。今成都人民公园矗立有辛亥保路死事纪念碑,其西、南面即为赵熙、颜楷所书。刘咸荥的楹联墨迹,更是遍及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楼、青羊宫、青城山等风景名胜之地。他们还致力于乡邦文献的纂修,如赵熙的《荣县志》,曾鉴、林思进的《华阳县志》,宋育仁的《富顺县志》,都是民国年间的一代名志。
颜楷的书法
\
林思进的古典诗词
“五老七贤”也曾是没落、守旧的代名词,是民国新文化运动者眼中的前朝遗老、顽固的封建文化卫道士。如徐炯、宋育仁等,曾在当时的成都掀起尊孔复古的思潮,被青年学子称为“旧时代的渣滓,新文化的障碍”。徐炯还创办尊孔读经的“孔圣堂”(后更名为“大成学校”),学生常恭行三跪九叩等旧时礼仪,一时称为奇观。
但他们文化人的良知和品格却不容抹杀。在那“非民治、无法治”的军阀混战时代,成都是征战之地,他们凭借极高的社会声望“为民请命”,有时还在交战的军阀间居中调停、消弭干戈,竭力减轻民众的痛苦。战事平息之后,更极力筹赈难民,是故百姓多“仰之如泰斗,倚之为屏障”。以致历任主川政者,多恭请他们为顾问;各路军阀,都对他们礼让三分。当然,他们的仗义执言也曾让这些军阀难堪和不满,背地里咒骂他们是“五个烧火佬,七个讨人嫌”。
慈善家尹昌龄
“五老七贤”多从事文化教育和公益事业。如徐炯、林思进、刘咸荥、宋育仁、骆成骧、胡骏等曾执教于成都的中学和大学,门生弟子广布蜀中。公益事业方面,最著名的是尹昌龄(字仲锡),被公认为民国时期最成功、最受尊敬的慈善家,当时中国的“慈善第一人”。他在成都以20年的晚年光阴经营的慈惠堂,从一个濒临倒闭的机构发展为有工厂、小学、托儿所、孤老院等大小单位三四十个(如著名的培根火柴厂)、房舍249间、独院24所、田产8348亩、现金数百万元的生产服务型慈善组织,救助对象数以千计,被称为中国“近代社会福利事业雏形的索引”。而他本人却从不取分文之利,以至1942年病逝时竟家无余财,连丧事也无力办理,从而受到国民政府的明令褒扬,生平事迹存史于国史馆。
孩子们在慈善堂里学手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