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夏,徐悲鸿在天师洞创作的《国殇》。
徐悲鸿创作的《奔马》。
徐悲鸿在青城山。
1995年,徐悲鸿诞辰百年展在成都举行,廖静文重上青城山,睹物思人,悲痛不能自抑。
上世纪40年代,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徐悲鸿曾率学生来四川青城山住过一个月时间,这位著名画家在青城山创作了两幅取材于屈原《九歌》的作品《山鬼》《国殇》以及《巴人汲水》《青城山道中》等多幅影响很大的作品。
前不久去青城山旅游,在上清宫文史陈列室看到了徐悲鸿71年前在这里的工作资料。这也是首次大规模展现徐悲鸿当年在青城山工作生活的文史资料,难得的是,上清宫还展示了大量徐悲鸿和青城山缘分的老照片。
1943年7月,徐悲鸿带领中国美术学院的全体研究员,穿过战火和流弹击中的危险,克服了沿途许多困难,一起来到四川青城山写生。当时,徐悲鸿的女秘书廖静文也一起去了,徐妻蒋碧薇十分不甘,她托人带话给徐悲鸿,要他将两个孩子也带去青城山。他们的儿子徐伯阳后来还回忆:“到了青城山的山上,我和妹妹,跟着父亲还有廖小姐住在天师洞,其他人住在上清宫和其他的洞中。那些正副研究员安排好住处后,即各人背了画箱、画架、画布到山上去画写生,父亲就留在洞中画画,我和妹妹就到山上去玩……”
上清宫展示的文史资料介绍,从1943年7月到8月,徐悲鸿来青城山小住一月有余,才思喷发,当时正是酷暑时节,而清幽的青城山给了他和弟子们巨大的创作灵感,在上清宫更是一处写生作画的好地方。这里,层峦拥翠,巉岩宿云,登临其上,顿感天近云低,有如离尘绝世。而青城山主峰老霄顶岩脚的朝阳洞,深广数丈,可容百人,传为宁封丈人栖息处。清人黄云鸽曾在此结茅而居,并撰联曰:“天遥红日近,地厌绎宫宽”。徐悲鸿在此撰联:“空洞亲迎光照耀,苍崖时有凤来仪”。在天师洞道观,徐悲鸿的居室布满了他的画,外人几乎难以插足。他激情难抑,几乎是一气创作了《国殇》《山鬼》《湘夫人》《云中君》《孔子讲学》等国画与《大银杏树》《青城道中》等油画。就在这古木参天的幽静之山诞生,徐悲鸿还画了《紫气东来》《奔马图》《如见道心》等送给热情接待的青城山道士易心莹等人。
值得一提的是,徐悲鸿在青城山的两幅气氛截然不同的人物画,都取材于屈原的《九歌》。一幅是幽静山谷中孤独的山鬼,另一幅是短兵相接、激战中为国捐躯的战士。不论《山鬼》还是《国殇》,画家的悲愤之情皆溢于画外,同祖国的脉搏息息相通。《山鬼》画作,徐悲鸿主要突出对山林女神优美形象和内在心理活动的描绘,表现山鬼的幽怨情态。画面清新、明朗、亮丽。山鬼骑着赤豹出现,披着薜荔,戴着女罗,隐约透视出心中的失落和幽怨。这也是现代画家第一次绘制“骑豹”意象图。
廖静文女士2013年曾回川参加徐悲鸿作品展,她回忆起当年与徐先生在四川生活的点滴:她著文回忆:“那年夏天,徐悲鸿带学院的那些副研究员到成都青城山写生和画画。到成都后,我一心想上大学,就报名考取了金陵女子大学。“她说,那段时期,每次自己生病的时候,徐悲鸿都主动关心我、照顾我,对我体贴入微。廖静文跟徐悲鸿是1946年1月14日在重庆结婚的。结婚时,他们住的房子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连一床新被子都没有。吃饭基本吃食堂,吃的是那种配给的发了霉的平价米,喝水只能喝泥塘里的水,连到嘉陵江去挑的水都买不起,生活很艰苦。
青城山上清宫始建于晋代,后废,唐玄宗时又加修建,五代间前蜀王王衍重建,明末毁于火。现有老君殿、三清殿、道德经堂、文武殿和玉皇殿。上世纪四十年代,另一名美术大师张大千也曾来过这里潜心作画,留下了麻姑、王母、三丰祖师、张天师、花蕊夫人等画像石刻。其间,张大千还与徐悲鸿师生有诸多交往。 李仕伟 图片翻拍于青城山上清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