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汉晋时期的蜀学大家,扬雄和谯周是绝对绕不开的两个人物,前者被桓谭誉为“西道孔子”,意为中国西部的孔子。后者则因为培养了陈寿、李密等名彪史册的人物被类比为“蜀中孔子”。除了都被冠以“孔子”之名,两人之间的相似点还有很多。
先说外貌和性格。两人都有内向,善于思考,好学且安贫乐道的特点。《汉书.扬雄传》记载:(扬雄)少好学。。博览无所不见。为人平易宽和,口吃不能快速讲话,静默爱沉思,清静无为。 《三国志.谯周传》记载:(谯周) 诵读典籍,欣然独笑,以忘寝食。 体貌素朴,性推诚不饰,无造次辩论之才,然潜识内敏。可以说是惊人的相似!
再说学术成就,两人同为通儒,其著作都具有多学科、多领域的特点。儒学方面,扬雄著有《扬子法言》,谯周著有《谯子法训》,都为模仿《论语》的语录体作品。天文学方面,扬雄曾作《难盖天八事》,对盖天说进行批判,是我国天文学上的重要文献。谯周则有《天文志》、《灾异志》等著作,记录了哈雷彗星和日中黑子的情况,这表明天文学发达一直是蜀学的特色,从扬雄到谯周,“天数在蜀”的特色一直在传承。扬雄和谯周都精通史学,值得一提的是,在地方史志方面,二人都颇有建树,扬雄有《蜀王本纪》、《蜀都赋》、《成都城四隅铭》,谯周有《成都异物志》、《益州志》、《三巴记》。可见,热爱乡土的感情,以及积极为故土存史的愿望,深植在历代巴蜀史家的心中。
后世评价的两极分化,也是两人的相似之处。
正面的如桓谭赞扬雄:“文义至深,论不诡于圣人。”陈寿赞谯周:“词理渊通,为世硕儒,有董(仲舒)、扬(雄)之规。”都把两人作为世之大儒、通儒加以夸赞。
负面的如朱熹在《通鉴纲目》中给扬雄的“判词”:“莽大夫扬雄死。”导致后来扬雄被请出了文庙( 扬雄曾被宋神宗敕封为“成都伯”,从祀文庙 )。王夫之贬谯周则更为恶毒:“......谯周之为尤恶也。……国尚可存,君尚立乎其位,为异说以解散人心,而后终之以降,处心积虑,唯恐刘宗之不灭,憯矣哉!读周《仇国论》而不恨焉者,非人臣也。”
造成这种两极分化的原因和两人晚年所写的《剧秦美新》和《仇国论》有关,扬雄的《剧秦美新》赞美新朝,声讨秦朝,其实是他面对强势的新朝统治者王莽,为求自保所作的违心之论(从投阁事件中可见一斑)。而《仇国论》中谯周之所以反对北伐,是因为蜀汉国力有限,连年北伐无异于以卵击石,且劳民伤财,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谯周作为益州本土人士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对蜀汉外来统治集团所作的一种反抗,本来也无可厚非。但若以中原正统史家的观点来看,这两篇文章却有违臣子的忠君爱国之心。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蜀地文士中极少有为某一政权或真理而努力献身的“烈 士”,更不容易诞生像齐鲁大地那样的舍生取义的“正天下之风”的圣贤,多的是像扬雄、谯周这样审时度势,灵活善变的人。
而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千百年来一直不变的天府性格,我把他总结为八个字–––道法自然,随缘自适。
历史的必然性往往隐藏于诸多相似性之中,两位蜀中先贤用他们的悲喜人生为我们做了最好的诠释。蜀学为何绵延数千年而风姿摇曳、文脉不绝?相信你已经找到了答案。
延伸阅读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汉族。西汉官吏、学者。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都区)人。
扬雄少年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长安,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杨雄”。在刘禹锡著名的《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为扬雄。
扬雄曾撰《太玄》等,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以玄为中心思想,是汉朝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对后世意义可谓重大。
谯周(201年-270年),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今四川西充槐树镇)人,三国时期蜀汉学者、官员。
幼贫丧父,少读典籍,精研六经,颇晓天文,为蜀地大儒之一,门下有陈寿、罗宪等学生。诸葛亮做益州牧时,任命他做劝学从事。诸葛亮死后,谯周前往奔丧,虽然朝廷随后下诏禁止奔丧,但谯周仍因行动迅速而得以到达。刘禅立太子时任命他做太子仆,调令家令,之后迁任中散大夫,光禄大夫。在蜀汉任官时期,一向以反对北伐战略而闻名。见姜维多次北伐而虚耗蜀汉国力,因而不满,著《仇国论》力陈北伐之失。
炎兴元年(263年),魏国三路伐蜀,谯周因劝刘禅投降,被封为阳城亭侯,迁骑都尉,散骑常侍。司马炎称帝后,征召谯周入洛阳为官,谯周无奈之下带病前赴洛阳,不久病死。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欢迎读者留言探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