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范,字叔度,东汉建中初年任蜀郡太守。尽管在成都任职时间不长,但《华阳国志》却说他是汉代400年间最受成都老百姓喜爱(“特垂惠爱”)的两位太守之一。他发出的晚上不禁火的命令,从此改变了成都人民的生活,被老百姓编成歌谣(“五绔歌”)四处传唱,此后的两千多年来更被文人墨客反复吟诵,成为历代地方官员一心为民、施行善政的代名词,誉称“绔襦之政”。
人物生平图•廉范——他发出的晚上不禁火的命令,从此改变了成都人民的生活,被老百姓编成歌谣(“五绔歌”)四处传唱
传承家风 不受重金
让我们从廉范其人说起。据《后汉书•廉范传》记载,廉范是战国时期赵国著名将领廉颇的后代。他的曾祖父廉褒是西汉的将军,祖父廉丹在王莽当政时官至大司马。可是到他父亲这一代家道就中落了,因为他的父亲不幸战死在蜀郡(郡治在成都),廉范不得不流落四川。
后来战乱平定,廉范也回到了家乡。十五岁的时候,廉范决心只身一人去蜀郡接回父亲尸骨。蜀郡太守张穆曾是廉范爷爷的部将,怜其贫穷,备了重金准备送给廉范,但廉范却一分钱也不要。他背着父亲的棺柩步行返乡。途中渡河,不幸船只触礁落水,但廉范却紧紧抱着棺柩,宁死也不肯放手。岸边众人感其孝义,用铁钩将他拉上来,廉范才免于一死。蜀郡太守张穆听说后,更加敬重他,再次派使者持重金快马追来。但廉范仍然固辞不受,他说:“石生坚,兰生香,前后相违,不忍行也。”意思是廉氏世代正直,我不能因为蝇头小利败坏了家族自古以来的名声。廉范重义轻利的事迹很快传播开来。他完成学业后,很多郡的官员都备了礼物请他去当属官,但廉范都没有接受。
巧于为政 政绩突出
后来廉范因为朝廷的举荐制度进入官场。一入职,就展现出他巧于为政的特点。那一年,他被提拔为云中太守,和他的先辈一样镇守边关。恰逢匈奴大规模入侵,烽火台不停发出警报。按旧例,进犯的敌人如果超过五千,就要向邻郡发信共同抵御。但廉范不听部属的劝谏,决心独自拒敌。廉范兵少,敌人兵多,眼看抵抗不住。廉范灵机一动,于黄昏时让军士每人捆扎两个火炬,成十字形,点燃三个炬头,手持一端。晚上火炬如星星罗列,仿佛增加了无数人马。敌军以为汉军救兵到了,大惊失措,准备撤退。廉范令军士乘夜饱食,天亮发起追击,匈奴兵自相践踏,死者无数,从此再不敢侵犯云中。
廉范因为政绩突出,后来相继担任武威、武都两郡的太守。每到一地,他都不墨守陈规,而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随势化导,把辖地治理得井井有条。
为官成都 名传千古
东汉建初年间,廉范转任蜀郡太守。成都自古物产丰盛,经济发达,特别是手工业(如蜀锦、蜀绣)闻名全国。但繁华城市的治理也有其特殊的难处。比如街道房屋鳞次栉比,一旦失火,很容易蔓延。以前的官员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治理方法极其简单,就是禁火。可是成都百姓重要的生活来源就是手工业,如果晚上不能做工就会严重影响收入。于是人们偷偷点灯劳作,反而引发了更多的火灾。廉范经过一番思索,果断废除了原来的禁火令,只提了一个简单要求:家家户户必须储存足量的水。这个看似寻常的命令,却给成都百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但火灾隐患被遏制,经济反而更趋繁荣。于是老百姓就编了一首歌谣:“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绔。”意思是说,廉太守你怎么不早点来呀,你不禁火,我们得以安心劳作,以前连一件袄子(即“襦”)也穿不上,现在可以有五条裤子(即“五绔”)穿了。据记载,当时老百姓生子以廉为名者,就达千数。可见太守廉范在成都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后来,这个典故就成了地方官员一心为民、施行善政的代称,千百年来被文人墨客反复吟诵。如唐代韩愈曾作诗题于衡阳石鼓书院合江亭上:“老郎来何暮,高唱久乃和”。宋代辛弃疾送好友郑厚卿赴衡州就任时,作词鼓励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莫信君门万里,但使民歌五绔,归诏凤凰衔。”其他如“民讴在处思廉范”“蜀郡廉范不禁夜,一襦五绔惟民利”等诗句更是贯穿于整个封建时代,甚至还被编进《幼学琼林》等儿童启蒙读物中。更有文人将廉范对蜀人的影响与文翁相提并论,称:“文翁建学,肇兴齐鲁之风;廉范下车,咸咏绔襦之政。”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曾两次引用这个典故。一次是2015年10月在中央党校作报告时,他说,为民办实事,把实事办成,就能得到老百姓的衷心拥护,像廉范这样的“封建官吏都能做到的,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做到!”一次是2016年4月25日晚夜访宽窄巷子时,他以这个典故为例说,“巷子可以窄,造福百姓的思路一定要宽”。(成都市纪委、成都市地志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