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祠十四文臣像中,有一对父子非常有名。父亲叫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东汉末年任成都县令、益州太守。刘备平定益州后,董和为掌军中郎将,与诸葛亮同掌中枢事务。他的儿子叫董允,被诸葛亮《出师表》列为最可信赖和托付的人。父子二人均以“廉、能”著称,董和更是成都历史上最著名的县令之一。
彰善引风气
有一条成语叫“倾家荡产”,出自《三国志•蜀志•董和传》。说的是东汉末年,天府之国四川奢侈攀比之风盛行。人们穿戴如同王侯,饮食皆玉液琼浆;到婚娶丧葬时,为了不被人讥笑,有的甚至“倾家竭产”来铺张办理。董和任成都县令以后,决心改变这种奢华攀比的恶俗。他穿粗布衣服、吃清淡蔬菜,以自身节俭为大家做出表率。同时颁布法令,要求人们不能超出自己的能力和地位铺张浪费。这条法令深受社会底层人民的欢迎,加上董和以身作则,所以他走到哪里,哪里都“移风变善,畏而不犯”。
成都县的一些豪强过惯了奢华生活,但又惧怕董和的严厉,他们鼓动蜀地的实际统治者刘璋把董和调到别的地方去。消息传出,成都吏民百姓几千人扶老携幼拦住董和,不让他离开。民意难违,刘璋于是决定让董和再留任两年。两年后,更提升他为益州太守。
家无担米私财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刘备平定益州,征召董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共同主持左将军、大司马府的事务。董和与诸葛亮相处融洽。他直言不讳,每言必尽。认为处理不周到的事,不惜往返十次来报告不同意见、商讨妥善处理的办法,这种精神让诸葛亮非常感动,很多年后都还深切的怀念着他。
董和为官二十多年,晚年更身居中枢要职。但去世之日,家中竟然没有一担粮食的私财,真是世所罕见的大清官。
教子有方
董和的儿子董允是三国蜀汉政权的重臣。常璩说:“时蜀人以诸葛亮、蒋琬、费祎及董允为‘四相’,一号‘四英’也。”董允的成长与董和的严格要求息息相关。
据史料记载,董允在年少时已与费祎同为蜀中有名的少年英才。有一次董允与费祎一同参加大臣许靖儿子的葬礼。董和为了考察他们谁更优秀,故意给他们安排了一辆简陋的车驾。朝中政要都到了葬礼现场,董允觉得很没面子,神色不安,但费祎却泰然自若。董和知道后,认为董允的德行不如费祎,需要再加磨砺,于是对他要求更加严格。后来董允被选入宫中,辅佐太子刘禅,刘禅继位后董允更官至辅国将军兼行尚书事。但无论地位如何变迁,董允都始终和他父亲一样保持清廉正直本色,甚至连诸葛亮北伐都要将皇宫中的事务托付与他。后来大臣们多次请求给董允赏赐和封爵,但都被董允谢绝。董允清廉品行的养成,正是来源于父亲董和自小对他的严格苛求。
(成都市纪委、成都市地志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