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壁星(1550——1613),字文见,号聚垣,河北临城人,明万历八年进士。他为官清正、一心为民,被河南中州一带的老百姓称为“天下清官第一”。万历三十四年到成都任四川巡抚,在蜀八年,为四川人民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事。
匡正官风
万历三十四年,乔壁星被朝廷任命为四川巡抚。一到成都,他就采取措施一举刹住当时官场“吃请”和“送礼”的风气。据史料记载,乔壁星到达成都时,正是征收和播种之后,人力物力凋敝不堪。乔壁星杜门谢客,“摒绝交际”,严禁吃请,比他以前任职的地方要求更加严格。为了震慑各级官员,他“语榜于戟门”,就是把不准“送礼”的命令张榜公布于巡抚衙门的大门上,违者不管是蜀王府里的蜀王、郡宗还是各路官僚,都将举报、罢官。在他的威慑之下,“朱邸无敢以承筐见”,官场风气为之一变。
一心为民
据雍正《四川通志》记载,自明初以来修建皇宫的木材主要从四川进贡。木役是明代四川最沉重的负担之一。老百姓入山采运,去时十室九空,归来十人一还,苦不堪言。乔壁星任四川巡抚后,“焦唇干肺以为民求”,终于打破了延续两百四十多年的陈规,向朝廷申请将民采改为官采。京路遥远,他还亲自绘画路线,修设专道,最大限度地减轻老百姓的痛苦。蜀地榷税繁重,民不聊生,乔璧星就动用大户的赎锾代完榷税,方便百姓。蜀地盛产折扇,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当时四川每年按例进贡的折扇数达11540柄,百姓负担沉重。乔壁星向朝廷争取,每年裁去3000柄。他还节约公费白银三万二千两,用于修河、济边、施药、煮粥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他捐出自己的俸银四千两,修筑川南、川北险道,给老百姓带来极大便利。
廉洁自守
乔壁星一生清廉。在外做官时,每次回乡省亲只带图书数卷。到家先不进门,而是当街打开行装,“检示通衢”,表明自己未带任何财物,然后才进门,老百姓无不叹服。他离开成都退休返乡,“蜀之所有还之蜀,不以分文自攫取”,回到家乡时,财物较去时无增加。由于积劳成疾,他回乡没多久就去世了。家人无力安葬,不得不卖掉祖传宅院才办完丧事。蜀人感其恩德,在巡抚衙门不远处建专祠纪念他,还在武侯祠左侧刻碑《德政录》,颂扬他清廉爱民的美德。他的坟墓在1968年被盗墓者打开,但并无金银财物。棺头上有一块小石碑,为乔壁星去世前请人所刻,上书近乎直白的打油诗:我是大明一儒贤,手里无有半文钱。墓中只有枯骨在,手提衣裳掂倒掂。
(成都市纪委、成都市地志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