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高人
巴蜀之地,多奇山异水,人多有奇思异想,文化学术自成一家,也常有震惊天下的"高人”。例如,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刘咸炘,就是巴山蜀水养育出来的奇特的学术"高人"。
天才学者
刘咸炘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天才学者。字鉴泉,别号有斋,成都双流人。生于1896年,逝于1932 年,虽享年仅36岁,著述却达231 种,475 卷。更为奇绝的是,他终身未出川,34 岁前从没踏出成都半步,这犹如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但比康德更神奇的是,他从未进过正规学堂,而是在父兄引领下,从浩瀚的书海中自学领悟。然而,"足不出百里"的刘咸炘却令天下学人为之倾倒。著名学者、国学大师梁漱溟一直对成都之行充满向往,他说"余至成都,唯欲至诸葛武侯祠堂及鉴泉先生读书处。"被誉为"教授之教授"、36 岁即为清华大学四大国学导师的陈寅恪,到成都后即四处访购刘咸炘遗著,认为他是20 世纪四川最有识见的学者。文史巨匠蒙文通学问渊博、眼界甚高,但对刘咸忻,则称其学识"为一代之雄,数百年来一人而已"。
刘咸炘读书时随手加眉批或加附页,形成读书札记, 20 岁前已累达几大箱,规模宏大的《推十书》正是这样累积而来。
刘咸忻家学渊源深厚,祖父是蜀中儒林大师、槐轩学派创始人刘沅。他4 岁习《四书》,5 岁开始作文。约6 岁时,从兄刘咸荥就被他的提问难倒,难以为师。9 岁能自学,每天读书达数十册。却岁时在从兄刘咸焌创办的尚友书塾任塾师,后兼任成都敬业学院哲学系主任及国立成都大学、四川大学教授,直至36 岁去世。
人物成就
刘咸炘学贯四部、旁及道佛。每读书必作札记,积久乃综合为单篇论文,逐步归类辑成专书。15 岁到20 岁,于写读书札记已累达几大箱。他一生的学问都聚集在他的皇皇巨著、博大精深的《推十书》中。书名取孔子"推十合一为士"语,意为数始于一而终于十,推十合一,即由博返约,综万理于一源。显示其一生笃学精思,求简求合,整合中国学术的宏大理想。刘咸炘以槐轩家学和清中叶史学评论家章学诚为宗,所涉学术遍及哲学、史学、诸子学、方志学、校髓目录学、文献学、文艺学、宗教学、民俗学、书学等,尤精于史学、校髓目录学。所著《推十书》,乃其平生论著的总集,共有著述231 种, 1169 篇,合475 卷,计600 余万言,为时所罕见的鸿篇巨制。此著深入中国传统学术根底,融通西方学术思想,发前人未发之论,其思绪如天马行空,其内容包罗万象。历史学家张尔田(字孟锄)称其著作"目光四射,如珠走盘,自成一家",梁漱溟有"读之惊喜,以为未尝有"之极评,哲学史家庞朴称其"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不可多见的学术珍品”。更有论者称,清末、民国中国学术界有大师之称者,当首推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等;而学思独运的天才学者刘咸炘,则以其学术遗产之丰富,识见之高远,"堪称20 世纪中国卓立不苟的国学大师" (萧莲父语)。可情他英年早逝,又远离当时的学术中心,故其名不显,其学不彰。十多年来,国学热潮再度在中国学术界兴起,刘咸忻在成都创立的"推十学",又重新进入国人视野,逐渐成为新时代的学术热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