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杨锐(1857—1898年),字叔峤,四川绵竹人,晚清维新变法时期干将、戊戌六君子之一。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参与发起强学会。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创立蜀学会,参与著名的戊戌变法。遗著有《杨叔峤文集》和《杨叔峤诗集》。
锦官城里暂停鞍,红粉楼头独倚阑。
一十二回明月夜,可怜都向客中看。
杨锐 【腊月十五夜月】
尊经少年
杨锐是成都尊经书院的高材生,为著名的"尊经五少年"之首。后考授内阁中书,晋升内阁侍读,进入政坛,并任大清名臣张之洞幕僚15 年之久。1894 年甲午战败以后,中国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在京发动"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杨锐作为年辈较早的在京川籍名士带头签名。同年夏,与宋育仁一道参加康、梁发起的维新组织"强学会",积极投身维新运动。1897 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深重。在杨锐的帮助下,康有为著名的《上清帝第五书》得以借他人之手递交到光绪皇帝于中。同年末,杨锐与刘光第等14 名川籍代表参加了康有为发起的"保国会"。
1895年,康有为率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提出了四项解决办法:
一、下诏鼓天下之气;
二、迁都定天下之本;
三、练兵强天下之势;
四、变法成天下之治。
维新变法
1898 年年初,刘光第、杨锐联合在京的川籍官绅成立"蜀学会" (会址在今北京四川会馆观善堂旧址), "讲新学、开风气,为近今自强之策"。6 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百日维新"开始。8 月5 日,湖南巡抚陈宝箴向光绪帝推荐了刘光第和杨锐。不久二人受光绪帝召见,力陈变法和维新对策。9 月5日,二人与林旭、谭嗣同被授予四品卿衔,军机章京行走,正式参与新政,合称"军机四卿"或"四章京"。这四人,按梁启超的说法是"名为章京,实为宰相",当时有关新政的诏书全由四章京代皇上草拟,是维新变法措施的具体制定者。后慈禧太后反对新政,形势急转直下,光绪帝授杨锐密诏,寻求对策,杨锐提出了明智的建议。但因谭嗣同夜访袁世凯并被告密,杨锐稳妥的建议终未奏效,历史终未改写。慈禧太后于9 月21 日发动政变,历时103 天的"百日维新"宣告失败。9 月28日,杨锐、刘光第等六人英勇就义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世称"戊戌六君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