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彭家珍(1888—1912),字席儒,四川金堂人。其父彭世勋为清末秀才,以塾师为业,醉心于维新,主张实业救国。8岁后,其父即授以西方近代科学,对他有重要启蒙作用。他14岁时前往省城读书,在省城,视野日益扩大,直接感受到国家的衰败、官府的贪枉、人民的痛苦。对改良道路渐渐产生了怀疑,思想日趋激进。1903年,他考入成都武备学堂,以期用军事振兴国家民族。1906年他以最优等成绩被派赴日本考察军事,与同乡武备生多人同时在日本秘密参加同盟会。他接受孙中山布置的任务并携带一批革命书刊于同年返川。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他预感全国革命风暴将至,趁学兵营撤销机会,去北京了解情况。
时代背景
武昌起义后,中国出现了南京的民国政府与北京的清王朝南北对峙的局面。清王朝内,以良弼为首的一批强硬的少壮派皇室贵族组成宗社党,反对与革命军议和,反对清帝退位。良弼时任军咨府军咨使,准备集结10 万大军与革命军决一死战。
为扫除障碍,京津同盟会于1912 年1 月专设北方暗杀部,由成都籍同盟会成员彭家珍为主要领导人,旨在诛杀阻碍革命进程的良弼、袁世凯、载泽三大清廷重臣。彭家珍认为,宗社党首领良弼是必须除掉的关键人物,"此人不除,共和必难成立",遂自告奋勇担起暗杀良弼的重任。
1912年1月26日,彭家珍身着借来的制服,暗藏炸弹,假冒清军某高级军官,来到前门军咨府寻找良弼未果,又驱车前往光明殿胡同良弼的官邸。恰逢良弼回家,良弼见来者与所报姓名不一致,转身欲走,彭家珍立即将炸弹掷出,炸死随从数名,良弼也被炸断左腿,仆倒在地。与此同时,彭家珍被弹片正中头部,当场牺牲。良弼被炸成重伤后,不久死去。良弼被杀,清廷顽固派受到巨大震慑,再无胆量对抗革命。1912年2 月12 日,清朝皇室终于接受优待条件,正式宣布宣统皇帝退位,在中国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从此结束。其时距彭家珍刺杀良弼,仅隔半月。
图为1912年9月24日,黄兴、陈其美、宋教仁等凭吊彭家珍墓。
收功弹丸
清帝退位后,孙中山认为彭家珍"小弹丸而收巨功",加速了封建专制王朝的最终覆灭,签署命令照陆军大将军阵亡例赐恤。一同享此殊荣的还有川籍志士邹容、喻培伦,这就是后来人们广为传颂讴歌的"辛亥革命四川三大将军"的来历。1938 年,"彭大将军专祠"、纪念碑和衣冠冢在烈士故乡今青白江区城厢镇的公园内建立,纪念碑上有孙中山亲笔题词"我老彭收功弹丸。" 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向彭家珍烈士家属颁发了毛泽东主席签署的印有"永垂不朽"字样的《革命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2021年10月10日 09:13 1F
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