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彭端淑,字乐斋,号仪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清朝官员、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出生于一个富庶家庭。其祖父彭万昆为明末怀远将军,清初为简州(今四川简阳市)判官。以军功勇著,授四川都督佥事。彭端淑的8位叔父,多为举人、知县。他从小聪敏颖异,常受先辈“崇实黜浮,又宜力学,毋自弃”的教诲,与兄端洪、弟肇洙、遵泗等苦读于翠笼山紫云寺,五六年不曾下过山,得学识渊博的父亲彭珣亲授。
为官经历
彭端淑待民宽厚,为官一意为民,常以“清慎”自励。每出巡议事察访,必轻衣减从,“随行不过一二人”,并明令所经各州县一律禁止迎接款待,违者严惩,深得“吏民称歌”。彭端淑断案明决果断,对民间诉讼的误断,无不一一更正,使民相安。初到粤东,遇积案3000余件,他立即调集各州县案卷,会同幕僚开诚布公,明断有声。不一月,全部案结,吏民无不惊佩。
锦江书院
彭端淑与成都的缘分,在于锦江书院。他本是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进士出身,与其弟彭肇洙、彭遵泗以文知名当时,号称"丹棱三彭"。晚年(乾隆时期)倦于宦海,辞官归蜀,在成都石室书院旁建白鹤堂居住,致力于古文辞的研究,同时在锦江书院主讲,并两度担任山长(即校长),开始了他一生中"诲人不倦"的教学生涯,直至生命的终止,时间近20 年。在成都,他用广博的学识专心于教书育人,声望渐大,许多学生慕名来投,其中就包括李调元。除了教学外,彭端淑文学造诣颇高,尤以励志散文最有特色,文章笔力刚劲,气势浑厚,激昂奋进,常给人以鼓舞和教益。一生著述较多,其中写于成都的《白鹤堂文集》最为有名,散文《为学一首示子侄》(简称《为学》)即出于本书,如今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文章开篇即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哲理深厚,堪称经典。
有僧远自蜀中至,赤足蓬头向我鸣。
欲刻韦驮镇佛寺,为求巧匠到京城。
一瓶一钵随缘募,万水千山背负行。
志士苦行能若此,人间何事尚难成。
彭端淑:《赠僧》
人才培养
彭端淑一生很注意对人才的培养,造士甚多。为考官时,对才识俱佳之士,亲自考核,极力提拔,不拘一格地量才录用。清代名臣、《四库全书》总篡官纪昀,为解元时即得彭端淑提携,后成为清代学术界权威。执教锦江书院后,其门下更是人才辈出,李调元、张翯、钟文韫等皆为其学生。彭端淑把他一生中的最后约二十年时间,全部贡献给了四川的文化教育事业。他在《戊戌草·寒食》一诗中有明确的记载:“锦江栖迟二十年,每逢寒食一清然。”这对他讲席书院的时间和心境都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八十一岁的彭端淑病故于成都南郊白鹤堂。今天四川眉山市彭山县尚有彭端淑的坟台遗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