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宋育仁(1858—1931),字芸子,号芸岩,晚号复庵、道复,四川自贡市仙市镇人(原属富顺县)。是清末“新学巨子”,维新思想家,其思想涉及政治、法律、经济、文化教育、出版、军事外交等诸多领域。1885年,当在书院学习的廖平写出《今古学考》,主张尊今抑古、托古改制时,宋育仁也写出《周礼十种》。其中的《周官图谱》,为托古改制提供了蓝图,这比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早了10年。宋育仁是近代最早以“托古改制”为幌子,以“复古即维新”为号召,主张系统学习西方的维新思想家。出使欧洲的经历及其深厚的国学功底,使宋育仁的思想具有同时代的一般思想家所不能企及的深邃。
宋育仁晚年像
人物生平
宋育仁是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被誉为四川历史上"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早年就读于尊经书院,与廖平、杨锐、吴之英合称"院中四杰"。29 岁中进士,进入京师,从此眼界大开,相继写出《时务论》《时务论外篇》等著名政论著作,倡言向西方学习,提出"君民共治",引得朝野注目,他因此被称为"新学巨子"。1894 年,以公使参赞身份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留心观察了解欧洲各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建设、文化教育、风土人情,写出了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的《采风记》4 卷,进一步丰富了他的维新变法思想。同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在黄海海战失利,代理公使职的宋育仁密谋奇袭倭寇,筹集款项,买舰募兵,"炮械齐备,整装待发",但因慈禧等一味求和,以"妄生事端"为由将他解职回国,使这一差点改变历史的大计终未施行。1895 年,在北京参加康、梁发起的维新组织"强学会",被推为都讲,讲授"中国自强之学",主张君主立宪。1896年受命回川办理商务、矿务,以"保地产,占码头,抵制洋货,挽回利权"为号召,提倡"实业救国",为四川近代工商业创始人。1897 年创办了《渝报》,成为四川报业第一人。1898 年,在成都应聘尊经书院山长,以"通经致用、讲求实学"为宗旨推崇新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同时与吴之英、廖平等组织"蜀学会",创办研究改良主义理论的刊物《蜀学报》 (也是成都第一家近代报刊),鼓吹维新变法,与在京城掀起的"百日维新"遥相呼应,成为维新派的一个重要阵地。"戊戌变法"失败后,宋育仁遭到罢黝,解职回京。辛亥革命后,反对袁世凯称帝,被袁押解回"原籍编管",居住成都,从此淡出政治舞台。此后曾赴京任国史馆纂修并主持馆务;任四川国学院主讲,并继廖平之后任该院院长。民国十年受聘为四川通志局总裁,主修《四川省志》,应聘监修《富顺县志》。时人评价他的功绩和学术时,称他"谈新政最早,治经术最深,著作等身,名满天下"。
图右为"戊戌变法"期间宋育仁等所办的《蜀学报》。图左为其晚年随手草拟的"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鴂,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明志联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