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画史
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画坛从唐代后期开始崛起,历前后蜀至宋,长期繁荣,也由此促进了成都地区画学著作的兴旺。以成都为内容的画学著作,有五代宋初释仁显《广画新集》,辛显《益州画录》,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 ;另有专文三篇,为宋代李之纯《大圣慈寺画记》、范成大《成都古寺名笔记》、旧题费著的《蜀名画记》,这些均是考察唐、五代至宋成都画史的重要资料。其中黄休复《益州名画录》综合前人思想,将画艺明确区分为逸、神、妙、能四格,并以逸格为首位,奠定了后世品画的基本格局,在中国绘画思想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
邓椿《画继》
然而,代表宋代成都画著最高成就的,却是南宋成都双流人邓椿所著的《画继》一书。《画继》上承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北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记载了公元1074年- 1167 年近百年间的中国画史。其价值,不仅在于辑录了近百年间219 位画家史料、填补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空白,更为重要的,是尽可能地把文人画抬到了最高的位置。邓椿针对文人画兴起后审美情趣与艺术风格的急剧变化,鲜明提出了"画者,文之极也"的观念,强调画家文化修养和艺术意趣的重要性。以此为出发点,他第一个从理论形态上肯定了黄休复置"逸格"于"神格"之前的做法,并将"传神"推向曲尽天地间万物的唯一根本大法的地位。历史证明了邓椿理论的正确性,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基本未脱离他所确立的理论框架。邓椿是中国文人画理论的确立者,在中国绘画思想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邓椿《画继》书影。双流县的邓氏是著名的学术大家族, 六代人中有6 人中进士,其中邓椿所著《画继》确立了中国文人画理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