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陈抟(871年—989年),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北宋著名的道家学者、养生家,尊奉黄老之学。
唐咸通十二年(871年),陈抟出生于亳州真源县(今河南省鹿邑县)(或云普州崇龛县,今重庆市潼南区崇龛镇) 。唐文德元年(888年),陈抟受皇帝召见,赐号“清虚处士”。五代吴越宝正七年、后唐长兴三年(932年),陈抟去京城洛阳应考进士,名落孙山。后唐清泰二年(935年),隐居武当山九石岩,决意从道。著有《龟鉴》、《心相学》等相术专著。后晋天福二年、南唐升元元年(937年),返古蜀,拜邛州天庆观都威仪何昌一学锁鼻术。著有《胎息诀》、《指玄篇》等专著。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游峨眉山讲学,号“峨眉真人”。著有《观空篇》等。并拜麻衣道者为师,从事《易》学研究,著有《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龙图序》、《太极阴阳说》、《太极图》和《先天方圆图》等,现流传的著作托名者居多。后晋天福十二年(947年),陈抟同麻衣道者隐居华山云台观。常游历于华山、武当山之间。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受周世宗柴荣召见,任命“谏议大夫”,不仕,赐“白云先生”。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太宗赵光义召见陈抟。北宋雍熙元年(984年),太宗再次召见陈抟,赐“希夷先生”称号。北宋端拱初年(988年),仙逝于华山张超谷,享年118岁。
易学再兴
被称为蜀学最大特色的易学,在宋代,终于迎来了"易学在蜀"的崇高声誉。"易学在蜀"一语为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颐所说,首见于《宋史·谯定传》。说的是程颢、程颐两兄弟年轻时随父人蜀,"游成都,见治蔑箍桶者挟册。就视之,则《易》也"。二程大为惊讶,正想措词语难他,哪知这个箍蔑桶者率先发问"若尝学此乎? "接着手指“《未济》男之穷"一卦请二程剖解。程氏兄弟一时无法回答,这个箍蔑桶者竟从容解读。此事给二程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后来二程成为一代理学大师,有学子专门跑去向程颐学易,程颐对他说"易学在蜀耳,直往求之。"
程颐作为宋代理学的奠基者,本身就是一位易学大家,写有易学名著《伊川易传》等书。由他提出"易学在蜀"的评价,足见蜀中易学之发达。是啊,蜀中连治蔑箍桶者都通易学,那么文人学士的易学水平,不就更高一筹了吗?事实确实如此。早在汉代,成都就诞生了严君平和扬雄两位易学大师,晋代有范长生的"蜀才易"名扬天下,南朝有卫元嵩的《元包经》再创辉煌,唐代又有何妥、袁天纲、赵蕤、李鼎祚等易学名家,前后蜀时期有成都人彭晓著《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解读"万古丹经王”。到了两宋时期,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易学研究风气更炽,学者众多。如普州(治今安岳)人陈抟首次用数字与图像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无所不包而更加系统的易学框架。周敦颐人蜀后,继承陈抟理论,以《太极图说》和《通书》两部易学名著奠定其"理学开山"祖师的地位。
陈抟《先天图》
人物评价
宋太宗对陈抟有这样的评价:“抱道山中,洗心物外,养太素浩然之气,应上界少微之星,节配巢由,道遵黄老。怀经纶之长策,不谒王侯;蕴将相之奇才,未朝天子”。足可见陈抟影响之大与地位之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