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张栻,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右相张浚之子。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主管岳麓书院教事,从学者达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迁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祐观。其学自成一派,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人物简介
张栻,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右相张浚之子。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主管岳麓书院教事,从学者达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迁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祐观。其学自成一派,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图为朱熹与张栻。二人同为石鼓七贤中人。
理学思想
在理学思想方面,张栻继承了二程的理本体思想,提出天、性、心三者,名异实同,皆同体于理。他认为,天下万物皆生于理,理是万物赖以生存的根据。他说:"事事物物皆有所以然,其所以然者,天之理也。"他以太极为理,太极变化便产生阴阳二气,二气交感便有万物化生,称"人与物俱本乎此者也"。这样他就重申了二程关于天下只有一个理的思想。他又讨论心性问题,使之同居理的地位。他说:"理之自然谓之天,命于人为性,主于性为心。天也,性也,心也,所取则异而体则同。"即是说,天、性、心三者均为天理的直接体现,都具有天理的形而上品质。这里,张栻突出了心的地位,走出程朱在性情中论心的局限,使心具有本体性质。他说道:"心也者,贯万事统万理,而为万物之主宰者也。"心是万物主宰,是万理统摄。这便由同体于理,发展到心直接为本体。这就把程颢心即理之说,提到新的理论高度。张栻从二程格物致知说出发,提出穷理在于居敬,居敬在于存心。
冬温气苦盭,玄冥未书勋。
薄雪殿余腊,一夜收楚氛。
欢欣想农圃,润泽到蒿芹。
我亦破晓出,唤客来卷云。
苍苍西山树,栖此万鹤群。
爽气入病眼,幽怀惬前闻。
意到自举酒,语多只论文。
薄莫势未已,飞花复缤纷。
还将萧瑟声,一一付竹君。
洗盏且更酌,清绝未酣醺。
张栻《长沙历冬无雪正月十日与客登卷云亭望西山始》
后世评价
时人对其多有推崇,后世学者对他的评价也很高。朱熹称其“学之所就,足以名于一世”,并述他受其深刻影响说:“余窃自悼其不敏,若穷人之无归。闻张钦夫(即张栻)得衡山胡氏学,则往而从问焉。钦夫告予以闻,余亦未之省也,退而沉思,殆忘寝食”。“己之学乃铢积寸累而成,如敬夫,则于大本卓然先有见者也。”陈亮则曰:“乾道间东莱吕伯恭(吕祖谦),新安朱元晦(朱熹)及荆州(张栻)鼎立,为一代学者宗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