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赵蕤 (ruí),字太宾,号东岩子。梓州盐亭人(今四川省盐亭县两河镇赵家坝人),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四年 ( 公元 659 年 ),卒于唐玄宗天宝元年( 公元742年)。唐代杰出的道家与纵横家 。
隐居著述
赵蕤的先祖是西汉宣帝时(公元73—49年),蜀中著名的《易》学大师赵宾,到良代时赵宾的后代定居于剑南道州盐亭赵村(今盐亭两河镇赵家坝),赵氏子孙一直繁衍至今,尚有《赵氏族变谱》可查。赵蕤读百家书,博于韬略,长于经世。由于他出生在木融合、大统一、大团结的“开元盛世”,缺乏战国时期那种人分裂,大动乱、人辩论的政治环境,加上他视功名如粪上,视富贵如浮云。所以采取了“夫妇隐操,不应辟召”的处世态度,迁央到榇州郪县(今三台县)城北数里的长平山中惠义寺(今名琴泉寺),安昌岩隐居,从事著述。撰写《长短经》探究治国安邦的大道理。
《反经》书影
赵蕤术数
赵蕤是李白的老师,时人以“赵蕤术数、李白文章”并称,他“阳必有阴,静必有动”和“一必有二”的辩证法观点,在中国思想史上是十分可贵的。赵蕤的《长短经》成书于开元四年 ( 公元 716 年 ) ,共九卷 64 篇,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杂家和阴阳家思想之大成,是黑白杂揉之书,以谋略为经,历史为纬,记述国家兴亡,权变谋略、举荐贤能、人间善恶四大内容,又以权谋政治和知人善任两个重点为核心;此书高妙完美,天人台一,振聋发聩,警世惩恶,是难得的谋略全书。 赵蕤的《长短经》又叫《反经》,所谓“长短”,就是取长补短、扬长避短、正反相生之意。
人们习惯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叫“正经”,把赵蕤的《长短经》叫“反经”,《资治通鉴》寓谋略于记叙之中,是统一天下、治理天下的教科书,多用间接暗示,认为历史已经定型。 《长短经》显谋略于议论之中,是教训皇帝,纵横捭阖的谋略学,多用直接提示,认为历史问题不能“盖棺定论”。 “正经”提倡心术端正,光明磊落,发挥个人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才干,反对搞阴谋诡计和非法的谋权手段,以达到预期的主观效果。 “反经”提倡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只要合符道义,欺骗是老实,诡诈是忠诚、孔墨之术、王霸之术、中商之术、黄老之术可以兼容并包,强调“以政理国,以奇用兵,以无为取天—卜”。
赵蕤一贯主张“天—卜为公”、“民贵君轻”,反对“天卜为家”、“一人独占”,历代统治者生怕《长短经》对君主世袭制和忠君思想构成威胁,所以对《长短经》中的许多谋略“用而不说”、“密而不宣“。以至千百年来《资治通鉴》广为流传,而《长短经》却鲜为人知。
《传》称谚曰:“非所怨,勿怨。寡人怨矣。”是知凡怨者,不怨于所疏,必怨于亲密。何以明之?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曰:“何以言之?”高子曰:“怨。”孟子曰:“固哉!夫高叟之为诗也。有越人于此,关弓而射我,我则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兄弟关弓而射我,我则泣涕而道之。无他,戚之也。然则《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小弁》,刺幽王也。太子之傅作焉。)
晋使韩简子视秦师云:“师少于我,斗士倍我。”公曰:“何故?”对曰:“出因其资,入用其宠,饥食其粟,三施而不报,所以来也。”(观秦怒而来,则知至恩必有至怨矣。)
杜邺说王音曰:“邺闻人情恩深者,其养谨;爱至者,其求谨。夫戚而不见异,亲而不见殊(戚,近也。殊,谓异于疏者也。),孰能无怨?此《棠棣》、《角弓》之所作也。”由此观之,故知怨也者,亲之也;恩也者,怨之所生也。不可不察。
《反经·恩生怨》选段
易学研究
赵蕤在50岁以后从事《易》学研究,为《关朗易传》作注。关朗是北魏时人,阐释《易经》,见解独到,但在传抄中有讹误和残缺。赵蕤加以整理校刊,并加评注。安史之乱发生后,蜀中也发生了战乱,赵蕤“从事于《易》,虽离乱中未曾释卷。”这时候他大约年已八旬,又处战乱,仍然未放弃《易》学的研究叛乱平息后他再回到安昌岩,终于将《关朗易传》编校完稿,不久溘然辞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