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李鼎祚是唐朝中后期资州盘石(今属四川资中县)人。其生平不详,官至殿中侍御史。在位期间积极为统治者献计献策。安史之乱,他进《平胡论》,为讨伐安禄山等人出谋划策。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防止叛乱,又上奏在泸、晋、渝、合、资、荣等六州界险要之地置昌州。学术上精于经学,尤通象数易学,擅筮占。
李鼎祚著《周易集解》,辑录历代30 余家注疏,不仅具有重大的文献学意义,而且是汉易向宋易过渡的桥梁。图为《周易集解》。
《周易集解》
李鼎祚对唐代易学贡献最大,著有《周易集解》,辑录历代30 余家注疏,不仅具有重大的文献学意义,而且是汉易向宋易过渡的桥梁。
东汉时期,谶纬之学的繁荣极大地促进了易学中的图谶数术之学的发展,儒生与方士共同掌握着易学中的图谶数术之学,巴蜀地区儒生与方士的图谶数术之学已蔚为大观。考察《后汉书》的《儒林传》及《方士传》可以发现,任文公、杨厚、杨由、赵典、景鸾、段翳、郭玉、董扶、任安等人均是蜀地图谶数术之学的传播者。巴蜀之地远离中原,交通闭塞,学术思想发展相对落后。甚至于百年后的晋惠帝时代,蜀人范长生(号蜀才)仍学费氏学、孟氏学,阐发荀爽、虞翻等人的易学。《隋书·经籍志》载:“《周易》十卷,蜀才注。”殊不知,魏晋时代,中国的学术思想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江南地区,王弼、韩康伯等人的义理派易学已经开始盛行;在中原地区,王学亦与郑学平分秋色。但是蜀中地区尚流行两汉以来的图谶数术之学,正是蜀地不绝如缕的图谶数术之学成为《周易集解》一书不可或缺的学术资源。
唐贞观四年,唐太宗命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义疏》。孔颖达《周易正义》主王弼、韩康伯注,自此后唐代易学大多以此为本,无多创见。在《周易正义》撰定之后,唐代易学出现了以两汉旧学反对《周易正义》的新论,有《周易新论传疏》和《周易探玄》等书,但均已亡轶,所幸的是《周易集解》至今保存完整。在解释学的意义上,《周易集解》改革《周易》文本,《序卦》两存;“集解”注疏,集诸家之善;以己意解经,开“自名其学”之风。
原夫权舆三教,钤键九流,实开国承家修身之正术也。自卜商入室,亲授微言。传注百家,绵历千古,虽竞有穿凿,犹未测渊深。唯王郑相沿,颇行于代,郑则多参天象,王乃全释人事。且易之为道,岂偏滞于天人者哉?致使后学之徒,纷然淆乱,各修局见,莫辨源流。天象远而难寻,人事近而易习。则折杨黄华,嗑然而笑。方以类聚,其在兹乎。
李鼎祚《周易集解》序文
后世影响
明人潘恩定公《周易集解序》云:“羲、文、周、孔之《易》辟,则昆仑之源也;李氏之《集解》辟,则河之众流也;程、朱之《传》、《义》辟,则海之会归也。是故由《集解》而溯四圣之微言,则其端倪可测矣;由《集解》而征程、朱之著述,则其脉络益明矣。”潘恩可谓李鼎祚的隔世知音,他充分肯定了李鼎祚《周易集解》在易学史上的学术价值。从文献学的角度而言,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保存了汉魏至隋唐时期一些重要的《易》注,成为清儒复兴汉代易学的重要文献;从经学解释学的角度而言,李鼎祚的《周易集解》远绍两汉象数易学,近承魏晋简洁之风,以己意解经,打破了统一的官方经学以王学为主的局面,开启了中唐以后“自名其学”的新学风;从整个易学史的角度而言,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以两汉旧学及唐代易学的“新义”反对王弼等玄学派的易学思想,成为了由汉代易学向宋代易学过渡的桥梁。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不仅是我们进入汉代易学的重要媒介,而且是我们研究唐代易学发展新动向的重要文献;它不仅具有独一无二的文献学的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易学哲学史的意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