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充满着爱祖国、爱人民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被公认为“诗史”。杜甫59 岁客死异乡,一生诗作达1400 多首。而五分之一的诗篇,却是晚年在成都不到4 年时间所作。
图为杜甫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年)杜甫避安史之乱来到成都,于浣花溪畔筑草堂卜居。代宗永泰元年(765 年)离开成都,除去避乱暂离,在浣花溪畔一共住了3 年零9 个月。这是杜甫在乱世中得到短暂安宁的一段日子。在成都期间,杜甫写诗260 多首,被称为“成都诗”。其中许多诗篇脍炙人口。如:《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成都府》《登楼》《绝句四首》《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赠花卿》《石笋行》等。许多名句被人们广为传诵,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等。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杜甫所居草堂在成都浣花溪畔,杜甫诗写到浣花溪的就有近40 首之多,浣花溪也因为杜甫而更具文化气息。杜甫草堂也成为成都的标志、诗歌的象征和文学的圣地,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来此瞻仰凭吊和游赏。至清代,还形成“人日游草堂”的成都特有习俗,并一直沿袭到今天。
图为杜甫草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