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籍贯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自幼刻苦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研习《尚书》、《三传》,精通《史记》、《汉书》,陈寿聪明机敏,所写文章以富丽著称。最初应州里的聘请,历任卫将军姜维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观阁令史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图为陈寿像
不附宦官
陈寿也是谯周的学生,因不肯阿附宦官黄皓,多次被贬谪。但他的才华并不因官小而淹没。他的老师谯周曾对他说:“卿必以才学成名。”蜀亡后,他撰写《诸葛亮集》《益部耆旧传》等与蜀相关史著,受到晋朝重臣张华、杜预的大力举荐。
修史为志
公元280 年,益州刺史王濬在成都大造战舰,顺江而下,灭了吴国,正式结束分裂局面。这一年,陈寿48 岁,开始他更宏大的计划:撰写《三国志》。而这一年,也是《三国志》记述内容的下限之年。陈寿历经10年艰辛完成此书的初稿。之后又进行了修订补正,直到病死。在他65 个春秋的生命途程中,约17 年的晚年时光都倾注在这部不朽之作上。
《三国志》书影
史书意义
《三国志》共65 卷,总计近37 万字,是关于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最具权威性的历史著作,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代表了蜀文化在史学方面的高度成就。它所记载的魏、蜀、吴三国争霸的历史,传奇色彩浓厚。重要事件如三顾茅庐、赤壁大战、六出祁山等,重要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等的事迹在后世广泛流传。后来,南北朝时期裴松之为《三国志》作了长达32 万多字的详细注释,元末明初中国伟大的文学家罗贯中在此基础上,结合民间说书艺人的演绎加工写成了《三国演义》,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受百姓欢迎的著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