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文字
曾经,古蜀被认为是“蜀左言”、“不晓文字”之地。但其实古蜀人不但有自己的语言,也有自己的文字。后来秦灭蜀,蜀语和文字才随着蜀国的消亡逐渐消失,而“言语颇与华同”。蜀人的文字就是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出土文物上的“巴蜀图语”。由于这是不同于中原文字的独立的古文字系统,至今也无法解读,因此被称为神秘的“天书”。
蜀学崛起
不过,这段中断的文化只是蜀地文明的序曲。从融入华夏文明的那一天开始,巴蜀文化将注定谱写不同凡响的篇章。一门带有明显地域文化特征的学问将横空出世,名震中华大地,传承2000 余年,至今仍绽放异彩。这门学问就叫“蜀学”。而“蜀学”的发端,将从一个不同凡响的人物开始。他的名字叫文翁。
文翁兴学
文翁是西汉时期的蜀郡守。记得还有一个人曾经担当过这个职务,那就是秦时的李冰。李冰在蜀郡守位上修筑了著名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而文翁则在全国尚未对民众开放官学的西汉,在成都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地方政府开办的公立学校,大兴教育。此举使蜀地风气大开,出现“学徒鳞萃,蜀学比于齐鲁”的盛况,一跃成为全国科学文化先进地区之一。
公元前141 年,蜀郡守文翁在成都筑成“石室精舍”,创建官学,天府田园从此书香弥漫,琅琅读书声响彻巴蜀大地,故班固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图为文翁像。
蜀郡守李冰修都江堰,功在千秋。
文翁兴学的重要意义,一是开我国地方政府办学之先河,此后官学在全国推行,大大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
二是在蜀地兴起好学之风,这个风气对后世影响极大。仅在汉代,蜀地就出现了“文章冠天下”的赋圣司马相如、“汉代孔子”扬雄以及王褒、严君平四大家。汉以后至今更是人才辈出,数不胜数。故班固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三是推动了“ 蜀学”的兴起。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辉煌灿烂。蜀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源远流长、特色突出并具有全国影响的地域文化。蜀学肇起汉初,衍于晋唐,盛于两宋,晚清复昌。文翁兴学,是蜀学的发端;蜀学在汉代已与齐鲁之学并驾齐驱,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流派之一。
"蜀地文风比于齐鲁"。文翁功不可没。
后世对文翁兴学评价极高,将其与李冰治水的辉煌业绩相提并论,合称为“李冰治水,文翁化蜀”。李冰治水让我们有了千年丰收的物质保证,而文翁兴学,则让我们以高水平的文化素养世代传承。
评论